亚马逊的东西是正品吗(亚马逊正品保证吗)

据《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报导,Amazon积极吸纳中国商家,随时令旗下美国销售平台充斥劣质商品。报导指在5月至8月,Amazon发现10,870件商品被联邦机关裁定为不安全或带有欺诈性标签,又或并无按照联邦法例规定附贴警告字句,或属于联邦监管机构的违禁品。

该报导引述Marketplace Pulse的估计,Amazon获最多评论的10,000个帐户中,38%来自中国,较3年前多出25%。该**亦指1,934个商家的**无法确认,其中54%实际上来自中国。

Amazon则指出该报导38%数字「过分夸大」,而Marketplace估算的方法亦存在缺陷。不过Amazon向中国商家大开门户,会不会引火自焚?

了解Amazon中国业务策略

若要了解Amazon为何打算吸纳中国商家,则要回顾这家**之前怎样在中国遭遇滑铁卢。Amazon早于2004年便进军中国,当时以7,500万美元收购网上书城Joyo.com,并将之改名为Amazon China。

Amazon China从未对阿里巴巴 (Alibaba)或京东(JD.com)的中国市场份额构成太大威胁,结果该**今年初终于将该平台关闭大吉。然而,Amazon并未完全撤走中国的投资,在阿里巴巴的天猫仍设有商店,亦向中国商家开放第三方销售平台。

此举大幅推动第三方产品的销售额,佔其商品交易总额超过一半,但不久之后,却招来客户对冒牌货和劣质商品的投诉。同时,Amazon的商家亦要与中国的廉价品周旋,苦苦挣扎,而Amazon许多自家品牌产品亦都是出自中国商家。

眼见劲敌Walmart和Target穷追猛打,而且均在出售廉价产品,Amazon这种策略有助加固其护城河,迎抗强敌步步进逼。此外,Amazon的本土市场已经成熟,增长放缓,此举亦有助刺激美国市场的销情。根据CIRP的资料,Amazon已在服务美国超过1亿Prime会员,不大可能再吸纳更多客户,因此需要推出新招,才能推动每名美国会员的收入贡献。

更像淘宝,而非京东

很不幸,这种策略却可能触怒客户和商家,适得其反。若要了解可能招致的后果,我们应来看看阿里巴巴的淘宝和京东两者有何分别。

淘宝属于第三方销售平台,将商家和消费者联繫起来。淘宝出售的商品从不属于阿里巴巴,所有送递服务亦都由第三方物流**负责处理。对阿里巴巴而言,要杜絶淘宝上的假货和劣质商品仍然相当困难,由于这方面没有什么进展,以致该平台被美国贸易代表署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列入最新假货市场黑名单。

京东的核心业务是作为第一方销售平台,完全自行管理库存,又以旗下物流服务付运订单,因此假货难以鱼目混珠。这种商业模式需要的资本远比阿里巴巴高,但却有助京东力保清白,避免列入黑名单。

Amazon越来越依赖中国卖家,因而逐渐沦为另一个淘宝,而非京东。但京东的商业模式其实是仿照Amazon,这便很讽刺。假如Amazon继续走这条路,随时令旗下品牌声名狼藉。

责任自负

Amazon并不规定第三方卖家必须披露真实**或标籤产品来源地。在每年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上报的10-K表格内,**承认「如果买家收不到下单的商品,又或收到的商品货不对办,亦无法阻止卖方以欺诈或其他不法手段收取款项」。

简言之,Amazon第三方销售平台仍然是西方电子商贸的巨人,但这家**看重增长多于质量。笔者这个Amazon的长期投资者和消费者之前亦中过招,在这个第三方销售平台买了假货,因此对这种业务方向不无担忧。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本站承接各类商务合作,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