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市值多少个亿(阿里巴巴为何不如以前了)

#11月财经新势力#

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

季度亏损超200亿,阿里这是怎么了?

双十一才过去没多久,阿里巴巴就传出了亏损的消息,而且金额高达两百多亿。这个消息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如此亏损可不像是阿里的风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就在11月17日,阿里巴巴公布了2023财年第二季度的业绩,也就是自然年的第三季度,数据显示阿里在该季度中收入达到了2071.76亿,同比增长了3%,但这个成绩并没有达到此前预估的2089亿。不过,在这份数据中,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利润。财报显示,阿里在第二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205.61亿,而净亏损则达到了225亿。而去年这个时候公布的数据里,阿里的净利润还是33.77亿。

看到这些数据,不少人震惊了,很多网友一度以为这是个假新闻。但这是阿里的财报,又怎么可能会假。那它到底为什么会亏这么多?阿里巴巴到底怎么了?

阿里巴巴市值多少个亿(阿里巴巴为何不如以前了)

其实阿里巴巴亏损也不是第一次了,大家不必过于惊讶。自然年2022年前两个季度中,阿里的收入分别为2041亿、2056亿,经营利润为168亿和249亿。今年前九个月里,阿里的总收入一共有6169亿,总经营利润为667亿,平均下来一天入账23亿,利润2.45亿。即便是拿到了如此漂亮的经营数据,阿里还是亏了不少钱。其中自然年第一季度就亏了183.57亿,第二季度盈利202.98亿,但在第三季度又亏了224.67亿,算下来前三季度每天就要亏7500万。

看完这些数据更让人不理解了,怎么一天赚了那么多,到最后还是亏了呢?这账难不成算错了吗?其实前边我们提到的净润只是经营所得,而计算亏损的时候可不只有这一部分数据。

我们所看到的225亿亏损其实是采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出来的,如果不用这个办法计算,那净利润为338.2亿,同比涨幅为19%。从亏损两百多亿到净赚三百多亿,这差距未免有些太大了吧。两种计算方法为什么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是否将投资损益计算在内,美国通用会计准则是会加入这一项的,最终实际经营利润就会被稀释抵消。

阿里巴巴市值多少个亿(阿里巴巴为何不如以前了)

阿里巴巴在这份财报中也明确指出了亏损的主要原因,那就是所持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市场价格下降,最终导致了净亏损增加。从具体数据来看,今年前三个季度阿里的利息收入和投资净收益分别为-367.08亿、53.69亿、-424.52亿。对比净利润,不难发现这两组数据联系紧密。也就是说,今年1到9月股权投资较大程度上稀释了阿里的利润,所以最后账上显示的是亏损。

既然是股权投资造成的亏损,那就更让人好奇,阿里都投资了哪些公司?

2019年,阿里巴巴以47亿的价格收购了申通快递14.7%的股份。同年,与蚂蚁集团一同以67亿的价格买入了美年14%的股权。2020年,阿里巴巴继续投资快递行业,并以66亿的价格买下了圆通速递的额外股权。随后又出资63亿买入了芒果超媒5%的股权。同年,阿里斥资100亿投资了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并拿到了7%的股权。去年,阿里看中了b站,随后花了58.18亿港元买下了其新发行的股份,最终持股8%。

除了这几家公司之外,阿里巴巴还投资了红星美凯龙、考拉、高鑫零售等等。不难发现,这些投资基本上都分布在快递、零售以及新媒体领域,这也符合阿里巴巴的发展趋势。

只可惜在现如今的行情之下,大佬也栽了跟头。以b站为例,今年第三季度股价跌幅高达40.5%,是阿里投资的企业中下跌最严重的一家。投资的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价大多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红星美凯龙跌了33.02%,高鑫零售跌了32.66%,芒果超媒跌了24.96%,美年健康跌了23.34%。众多公司当中,圆通和申通是为数不多股价出现上涨的,但只涨了1.77%和6.96%,在前边那些跌幅面前,这点涨幅根本无济于事。

对此,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部分网友认为,上市公司股价的涨跌是常事,这只能说明市场竞争惨烈,对于一个主要做电商的公司来说,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所以阿里算不上亏损惨重。其实抛开投资之后,这回的财报数据里也反映出了不少主营业务方面的问题。

阿里巴巴市值多少个亿(阿里巴巴为何不如以前了)

阿里今年不只是在投资方面吃了亏,经营这块也没做好。别看季度营收高达两千多亿,但细分之后就会发现,有些板块情况惨淡。中国商业部分营收额为1354.31亿,这个数据整体跟去年同期没太大差距,但是其中的中国零售业务季度营收下滑了1%,可别小瞧这1%,要知道这部分收入高达1312.22亿,占了总经营收入的一半还要多,随便波动1%,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客户管理业务收入为664.97亿,同比下降了7%。

这两项收入主要来自于淘宝、天猫、淘菜菜、天猫超市、1688以及阿里健康等细分业务。其中只有阿里健康和盒马的收入在上涨。在零售赛道上,盒马表现十分强劲,绝大多数门店的现金流都为正。而其他细分业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不只是天猫、淘宝双降,淘菜菜、优酷等业务都在亏损。众所周知,阿里巴巴起家致富的关键就是天猫、淘宝等这些电商业务,即便是后来不断开疆拓土,也改变不了其电商的实质。现如今电商收入下降,对整个阿里巴巴的影响不言而喻。这不只是一个季度亏损的问题,更反应出了背后管理的缺陷。

对于电商业务收入的下降,阿里在财报中给出的原因则是消费需求减弱和疫情的影响。阿里巴巴的成长可以说是得益于老百姓消费的快速增长,这又取决于大家的经济水平。口袋里的钱多了,那自然就更愿意消费了。但是最近两三年,很多人的生活、工作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不少人的收入在下降。再加上还有一部分人背负着车贷、房贷压力,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大家的消费欲望也就减弱了。今年双十一就是做好的证明,虽然折扣如期而至,但淘宝、天猫却异常低调,最后连销售额都没有公布。要知道双十一最火热的那几年,他们可是从活动一开始就把数据公布了,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记录。现在为什么突然默不作声了呢?那当然是因为成绩单不够好看,没有公布的必要。其实不只是阿里,其他电商平台情况也都差不多,这更加说明大家现在是越来越不愿意消费了。

另外,受到疫情的影响,快递的时效远不如之前,发货、送货不及时等问题让消费者的体验感变得越来越差,有时候卖家能发货,但快递却被卡在了路上,买家左等右等,最后快递因为疫情还被原路退回了。而且现在15天、30天甚至45天的预售越来越多,卖家通常给出的理由就是受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导致工厂停工,所以出货较慢。对于消费者来说,像电子产品、服装等商品与其等线上平台发货,不如直接去实体店买,还少了退换货的烦恼。阿里的财报数据中也显示,这些重要品类的销售额自今年以来在不断下降,但2023财年第二季度相较于上个季度来说降幅有所收窄。

在之后的财报电话会上,张勇提到了收入下跌的其他因素,他认为直播等新的消费方式以及疫情、物流时效等因素导致退货率上升,这直接影响了整个平台的销售额。

说到直播,其他平台的直播电商无疑已经成为了阿里最大的外来压力之一。在中国电商时代开启之后,绝大多数流量都流向了阿里巴巴,但是现在短视频平台的横空出世抢走了不少流量。如今的互联网行业已经逐渐转向了短视频,抖音、快手两家占据了市场大头,这两大平台已经将现有流量转化为了客源,新的电商赛道已经被众多直播间抢占。特别是在抖音平台,各种类型的账号都在带货,而且这些账号的带货能力已经超越了阿里直播。比如这两天深陷打假风波的小杨哥,他的粉丝比李佳琦还要多,影响力可见一斑。除了这两大短视频平台之外,b站、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也都在往这条赛道里挤。现如今,阿里巴巴面对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只是京东、拼多多这些传统电商了,在跟短视频平台比拼的过程中,阿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有了下滑的风险。

其实除了这些原因之外,阿里在用户开发上也到了瓶颈期。截止去年年底,阿里在国内电商平台上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8.82亿,国内总人数14亿,阿里就开发了一大半。剩下的要想继续开发那可就难了,因为这里边基本上都是不怎么参与消费的老人和小孩。这就意味着阿里巴巴的用户数量,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将难以大幅上涨。如此一来,想提高收入可就难了。

目前,阿里针对现有的问题已经做出了调整策略。就物流问题而言,张勇表示随着优化疫情防控20条措施的出台,物流方面将得到一定的保障。他还表示,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终将会消散,届时消费也会逐渐恢复。在用户增长方面,阿里接下来的重心将会转移到提高消费者留存率上。其实阿里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止到今年九月底,在淘宝和天猫平台年消费达到万元以上的用户数量大约有1.24亿,留存率高达98%。接下来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加大淘宝与天猫的合作,通过服务不同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提升高消费群体的留存率,从而带动业绩的增长。

除了电商和零售之外,阿里还有部分收入来源于菜鸟和云业务。财报数据显示,菜鸟在抵消部分交易的影响之前收入为182.82亿,同比上涨了26%。只不过这里边有73%来自于外部客户。但值得一提的是,菜鸟驿站在本季度的站点数增加了20%,数量突破了17万个。在云业务方面,收入上涨了4%,金额为207.57亿。但对于阿里来说,云业务这个季度的表现不算可观。因为原本市场预估收入为211.1亿,显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而且阿里云来自互联网的客户收入下降了18%,在线教育客户数量也在不断下降。

在过去这段时间,阿里除了业绩下滑,员工数量也在减少。据了解今年6月季阿里已经裁员近万人,这个季度依旧在继续。在收入不及预期的情况下,阿里为了省钱什么办法都用上了。这个季度的销售费用直接下调了22%,在用户补贴和营销方面也特别节省。在淘菜菜、淘特这些方面的补贴都少了很多,就连配送都开始精打细算,淘特也不花钱开拓新用户了,开始专注于用户的购买粘性。只不过,这个办法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并不利于刺激消费。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单纯依靠裁员、节省开支的方式是很难缓解当前的压力的,要想真正走出低谷区,还是得在利润上下功夫,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得赢得人心和GMV。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本站承接各类商务合作,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