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何以成卖点(重在执行质量标准)

出口转内销何以成卖点(重在执行质量标准)

因为国际市场萎缩,产品销售压力加大,为求生存发展,转而把重点面向国内市场,通过转内销的方式来获得商品出售的新渠道。 (人民视觉/图)

不久前曝光的“老坛酸菜”加工企业内销产品存在各种卫生、质量问题,这背后反映了一个现象:一些企业用于内销和出口的产品在质量上存在“双标”:出口产品好,内销随便糊弄。

出口转内销,狭义是指本来打算出口国外的产品,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出口到国际市场,厂家或商家为了减少损失,将货物在本国国内销售。

中国消费者往往认为这些产品的质量更好。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首先,出口的厂商一般规模较大,商誉较高,实力较强。

其次,不少人认为,出口产品,受国外产品质量标准监管,因为这些标准更高,所以质量更好。其实这一点未必是事实。不同国家的标准互有参差很正常,这并不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此话怎讲?

比如,食品安全风险主要在于农药残留和食品添加剂两方面,国内执行的是GB2763-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和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这两个标准,与CAC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面对全球消费者和生产者)及欧盟标准就存在诸多不同。

在农药残留的限量值方面,中国国标制定的最高残留量比CAC严格的有1种,其余均相近或一致;比欧盟严格的有10种,比欧盟宽松的有37种,一致的有15种。在农药残留限量种类方面,CAC制定蓝莓残留限量的农药有20种、欧盟制定蓝莓残留限量的农药有441种,国内制定蓝莓残留限量的农药有 81种。总体而言,欧盟的标准是最高的,但显然中国的标准也不低。

事实是,比标准更重要的是执行。毋庸讳言,欧美市场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更严格,处罚更严厉,赔偿更多,天价赔偿、集体诉讼等机制,令消费者维权意识很高。外国的经销商为了避免出现巨额赔偿,就自然会去要求甚至监督中国供应商严格执行。

更进一步,出口转内销产品受到更严格的监督,也不仅仅是公共服务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商业现象。

一般来说,出口的商品,有一个大的总经销商,总经销商负责一国、一个地区的商品分发,订购的产量很大。这些产品在这些国家市场的销售,受相关标准的监督,这种监督足够严格,压力就会传导到总经销商环节。总经销商的进货量很大,完全可以承担抽检的成本,所以,这个总经销商,就有动机、有能力,也有预算去进行非常专业的抽检,并在合同中约定产品不合格的退货、赔偿等条款。在合同的约束下,出口商就更有动机去提高产品质量。

以苹果为例,苹果手机的壳及配件,要求都非常高,哪怕只是一个样品壳,它最大公差也不能超过0.02mm,这样才能保证装配非常紧合。如果手机壳粗糙度苹果要求的是0.012,但只做到了0.009,就直接报废;手机上的HOME键,要求呈现出像镜子一样的光效,检验时要拿到显微镜下观看,有一点发彩起线的痕迹就报废。苹果手机的包装盒,苹果就要求配合紧密,但当手抓起外面的盒子的时候,里面的盒子可以匀速滑落。

经历了如此严格的检验后,外销产品的厂家的宣传点就是:既然经过了如此严格的检查,那我们的质量一定是最好的。这一点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本质上,是消费者认为出口商品好,是相信出口商品背后的监管体系。

当然,这里谈论的都是真正的“出口转内销”,实际上,有些“出口转内销”就是假的。一种是根本子虚乌有,厂家蒙骗消费者。还有一种假的“出口转内销”是出口的产品没有达到进口商的标准,进口商退货,厂家转而拿到国内市场。这种产品的质量,也是缺乏保证的。比如,一批不锈钢锅,重金属超标,进口商退货,厂家就拿到国内市场上来卖,消费者不知情,也无法检验,就会上当。对于这类出口转内销,消费者一定要睁大眼睛。具体来说,那些全部都是外文商标的产品,一定要提高警惕,不买会涉及身体健康、安全的产品。

还有一种广义的出口转内销,那就是本身重点面向国外市场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因为国际市场萎缩,产品销售压力加大,为求生存发展,转而把重点面向国内市场,通过转内销的方式来获得商品出售的新渠道。2020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帮助外贸出口型企业做好“出口转内销”的转变。

外贸出口型企业,面向国内市场,不仅可以回笼资金,加快周转,而且,比起国外市场更多的是做代工、OEM等低附加值业务,在国内销售,可以建立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增加利润,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策略。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本站承接各类商务合作,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