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红利是好还是坏(人才红利的详细分析)

人才红利是好还是坏(人才红利的详细分析)

这两天的政府会议上,“人才红利”被反复提及。

用总理的说法,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500万人,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2.4亿,所以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逐步形成。

有一说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人口红利”产生了极大的敌意。

首先这个红利到底是谁的红利?

原本大家都以为这个红利是全体老百姓的红利,后来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大家渐渐明白一个事实,这个红利是发展的红利,再说得直白一点,是国家的红利。

至于国家的红利是否等于老百姓的红利……这个大家仁者见仁。

现成的数据是,2000年,中国GDP为10.03万亿,到了2022年中国的GDP为121.02万亿,22年增长了12倍;

同时,200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0.37万元,到了2022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9万元,22年增长了10倍。

也就是说,近20多年的发展,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是略低于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大概20%左右。

换言之,之前我们利用人口红利得到的发展,对老百姓的收入而言其实是偏弱的。

在过去2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大家都不怎么当回事,一旦经济放缓,以前各种负面的情绪和发展模式,都会被大家拿出来反思。

人口红利显然踩在了槽点上,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再成为“红利”,甚至有了佛系躺平,破罐子破摔的说法。

综上,红利的核心关键是啥?

是过剩。

只有过剩了,你才能压低价格,从中获取超额利润,也就是老马讲的剩余价值。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大家还是明白的。

很显然,在人口红利阶段,我们的人口是绝对过剩的,现在80,90后正是人口过剩的产物,于是出现了各种反人类场景。

比如35岁现象,“你不干有的是人干”,“86年以上可以直接走了”,等等。

因为人多,所以求职者相对于企业来说,永远是弱势群体, 《劳动法》的形同虚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同样道理,现在我们要发展“人才红利”,它的本质依然是过剩,只不过变成了人才过剩。

事实也是如此。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就超过1000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

考虑到2000年-2010年出生的人口还没崩盘,所以每年如此大规模毕业的大学生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在过去20年里,中国还培养了6000万工程师,是全世界拥有工程师最多的国家,仅工程师数量就接近法国总人口了。

由于近三年来就业困难,2022年我国硕士扩招至124.2万,博士扩招至13万,中国成为硕士和博士招录数量全球第一的国家。

其中,博士招录数量达到美国的3倍,英国和德国的6倍。

这些看上去光鲜亮丽的数字,对于个人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可怕的内卷,这意味着那些高附加值的岗位依然还是供不应求的场面,选择权仍然在企业一端,《劳动法》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得不到有效落实。

实际上,这种人才内卷的现象已经存在很久了。

比如去年我当主编招人的时候,好几个有海外留学工作经验的人来投简历。

其实我觉得是大材小用的,写作更看重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方式,学历高并不代表你能写好文章。

最关键的是,当时咱们给的工资也不算很高,但依然有人对这个小公司趋之若鹜。

所以我觉得这种行为实在浪费人才,关键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我招聘的时候,一开始看到美国某名校的研究生会很激动,时间久了,发现就业市场上这种人根本不稀奇,有些人甚至愿意主动降低底薪来获得一个试用的机会。

我就觉得很可惜,大有焚琴煮鹤的感觉。

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的就业市场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所谓的“人才”。

一方面,“人才”多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有才,而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强行扩招所致,我看一些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还真不一定比高中生强多少;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下滑,可以匹配给这些人才的岗位无法保持有效地增长,那么多出来的人又只能去那些出卖苦力的行业,比如研究生送外卖现在已经都算不上新闻了。

最后,正因为有这样的红利存在,我们的企业就会不思进取,啥事情都用人工去解决,因为人便宜嘛,科技创新反而变成了口号。

要不是美国来卡一下芯片的脖子,我们至今可能还是买办思想,Windows操作系统就是最好的例子。

没有外部压力的倒逼,人口红利就是阻碍科技发展最大的陷阱,人才红利亦是如此。

从某个角度看,卡脖子或者人口大跌,倒未必是件坏事。

所以我觉得现在最关键的并不是这些人才能不能找到匹配的工作,而是国家如何主导产业升级,让企业增加研发意愿,对高端人才有更大的需求,“人才红利”才能被真正利用起来。

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教育的投入上也是有回报的。

转自:菜根谭视界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本站承接各类商务合作,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