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创业(分析创业的发展前景)

大环境的好坏对创业影响不大,核心还是其他因素。

这两天看到经纬投资的张颖转发了朋友圈,是关于孵化器Y Combinator (YC)创始人Paul Graham写的一篇文章。

自从2015年开始创业,几乎每一个关于YC的文章与信息我都会重视,我也把YC当成我们对标的模板之一。就在今年初的懒熊年会上,我还给内部员工剖析整个YC商业模式,然后给团队提出了目标:每个人都是创业者,每个人都是“主编”,每个人都是项目“主理人”,然后大家看到懒熊出现了很多项目,包括翻滚坚果、摸鱼的熊彼得、鹰眼时间以及动次打次实验室等——未来随着新人不断加入,还会有很多类似独立项目的诞生。

Paul Graham的文章写于上一次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题目叫《为啥要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去创业?》,核心观点就是,“经济好坏对创业这件事影响不大。投资了这么多创业公司后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创业成败取决于创始人的品质。”

张颖在引用这篇文章是这样说的:“感受波折带来的苦和乐,是每个创业者都必经的过程。在这样的旅途中,保持信心无比重要,而持续结识愿意一同成长的投资人,更是潜在的生存法则。”

Paul Graham是从创业与投资两个角度来阐明观点,经济萧条时,这两个都不太受大环境影响,核心都是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素质——关键还是人。

我很认同。任何时候、任何年代,创业与投资的门槛都是极高的,在漫长的时间旅途里往往有好几次重要的节奏要调整,跟得上就一帆风顺,跟不上就被会淘汰掉。

由于从事内容行业(包括体育产业)的原因,我长期研究这类公司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记得2016年整个“内容春天”的时候,体育产业也迎来大发展,懒熊在这一年也完成两轮融资。但当我看了旅游产业垂直网站Skift创始人Rafat Ali写的一篇专栏《我们如何戒掉风投瘾并找到盈利模式》时,我开始对融资这个事情就有了新的理解。

Rafat Ali提到的事情跟我们都像极了,而且他们做的是垂直的旅游媒体,我们是垂直的体育产业媒体,他们在拿到第一笔1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后,开始迷上融资,然后为了讨好投资方不得不让媒体业务不断变大:拦截广告、依赖平台、追求点击率,都是“为求规模而规模化”。

最后,他们团队去了一趟冰岛,旅游一周,团队成员都以为这是他们要庆祝新一轮成功的“团建”,但Rafat Ali这一次带来的消息是融资的停止以及面对失败的总结。简而言之就是,让公司慢下来,去做内容媒体应该做的事情:

1.将更多的投入放在更少的事情上,实际上就是用更少的资源达成更高的目标;

2.一种新的扩张模式是,在快增长之前先慢下来;

3.精简意味着更好,精简意味着深度,精简意味着慢而精细,意味着更多人性化。

这三个方向调整后,这家垂直旅游媒体从之前半年营收几万美元到实现了盈利,并养活了三四十人。当时,这篇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我除了单独写了一篇专栏《我们如何戒掉风投瘾并找到盈利模式|产业专栏》,还发给公司核心人员以及投资人看。尽管大家并没有共识性的东西达成,但在我看来,这个方向早晚也是我们要走的路,首先要做的也是戒掉融资的瘾。

在这种背景下,有两家意向非常强烈的投资方都被我拒绝了,原因是一方面他们必须得让我签对赌协议,另一方面我开始重新思考融资的意义。此后,当然是对业务的调整,然后围绕匹配上业务,自然也有不少团队人员的调整——今天看来,多亏没有去签这些协议,才没有走一些弯路。

我记得最深的一件事情是,有一位小伙伴直接找到我,提了一堆商业模式、团队文化与福利的意见,他说得很对。但聊完后,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说,阿迪达斯与耐克都是这样做的。

那个时候我彻底明白,我们想营造的文化与使命感完全失败了,我们希望给大家更多空间、争取更多福利以及更多创新业务,但员工们想的完全不一样,他们都把创业公司拿来与阿迪达斯与耐克那样的大公司来对比。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不断传递的融资信息,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人们对”融资”的巨大想象力。而当我们宣布一轮又一轮融资消息时,就像对外部与内部秀着自己的大肌肉。这美好的场景使所有人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它就像天上掉下的馅饼——不止一位懒熊的伙伴在喝酒后对我表达过,融资这件事很简单,换做他们也同样可以完成。

还有一件事情,有个朋友郑重地找到我喝咖啡,想了解下当时日益发展迅猛的体育产业,聊完后,他总结道:他要创业,比大部分的体育公司做得都会好。

所以,在我看来,经历过去五六年的时间,从2016年到现在,静下心来看,现在如果要创业的确是最好的时候。创业这个事情确实像YC创始人创始人Paul Graham所说:跟大环境关系不大,而跟创业者素质息息相关。

如果上面的内容你觉得太主观,那我愿意给出我更多的教训换来的经验,把它作为我这个观点的论据:

1.启动时机

现在都说消费降级,大家对兜里钱都精打细算了。实际上,这是创业机会,因为创业本质上是提高效率、解决问题。怎么让大家更省钱,生活得更有质量是创业动力之源,然后才有相匹配的产品与公司。

过去靠着BP(商业计划书)就能拿融资,也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创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创业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时代到来了,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创业者专注于本质,而只能在本质上下功夫核心竞争力才能增强。

2.团队搭建

6年前,到处都是“创业者”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创业成功乃至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让适合的人坐到适合的位置上去。我们看到在6年前,不少人一年内会连续换工作,创业时代与资本疯狂时期,每个人都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至于真错过什么了,也没有具体的,本质还是焦虑。所以,哪怕那明明是他(她)感兴趣又可以干一辈子的工作,但还是得换,因为不换,万一错过了一个新时代怎么办?

每个人都很浮躁,创业者浮躁,管理者浮躁,员工浮躁,做出来的产品也会虚头巴脑。几乎所有人都在跟自己较劲,无形中都在考验着人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搭建一支稳定而富有战斗力的团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大家坐在一条驶向未来远方的大船上,如果每个人目标都不一样且很急功近利,这注定充满了风险。

事实的确如此。人是一家创业公司最关键的,多少公司没有跨过“人”这一关挑战,而经历那几年之后还活着的公司,大部分都找到了搭建团队的胜利密码。

反观现在,虽然经济下滑,但每个人都沉下心来,愿意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分工明确,权责明确,这样才能驶向远方。

3.商业模式

在过去几年,创业者们陷入了一个怪圈。就是明明商业模式可以简单明了的A,非不这么干,而是选择了B、C甚至是D与F。因为商业模式只是A的话没有想象力,也不够酷,有资本助力可以从A绕道或者跳跃到B或C。

当然,这个怪圈也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风气有关,只要故事讲得通,商业模式可以慢慢来,而且还有腾讯、京东这样的大公司做对标案例。

现在则不同,如果你现在要创业,肯定没做决定创业之前就会把商业模式给想得非常透彻了,怎么养活团队?怎么增长、获客以及确保投出产出比?等等等等。所以,不会再费劲绕那么远。赚钱不可耻,可耻的是绕来绕去还是得赚钱、赚更多的钱。创业是商业,不是慈善,必须对钱有充分的理解。

4.管理机制

几乎每一个创业者踏上这条路上时都是一个管理上的“小白”,但过于快速化后,就没有时间沉淀管理能力以及进化,面对各种各样的机构都在做商学院与培训,管理者们自己出去学了各种门派的东西。今天东一下,明天西一下,最后公司做得不咋样,但管理非常魔幻。

更关键的,可能是出去到处参观了各种各样的公司,就真的以为自己的公司就是“大公司”了,然后直接拷贝学习,结果自然是非常惨的,而且团队几乎没有任何凝聚力。

管理是一门艺术,是激发人的善意,尤其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与看法,想简单传销式直接灌输已经不可能了,尤其是我们内容类公司。所以,管理一定得真诚,真诚,再真诚,管理的目标是为了让大家团队在一起,完成公司的同一个目标,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在这样的逻辑下,文化建设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实际上,从产品、目标以及走向未来等等方向,还可以写出很多现在仍然是最好创业的理由。尤其是体育产业与内容产业,尽管现在疫情还没有结束,但人们对它的需求仍然是巨大的,这里面释放了很多的创业机会。我们可以从这些机会里去研究商业模式与产品,自然会获得更高营收与利润,也就有了好公司的诞生。

但大多时候,我们内心想要的仍然避免不了人性的弱点:那些能快速到来、能一劳永逸、能不需要努力就可以永远赚钱的。

所以人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像Paul Graham写的《为什么要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创业?》背景是2008年,但就在那个阶段,诞生了Uber、Square以及Slack等很多明星独角兽,他们的市值都达到上百亿甚至千亿以上的市值。而且,那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国用了3年,在2011年就完全走出来了。

现在呢?

我仍然认为是创业与体育产业投资的好机会,因为这些都代表着美好与未来。

转自:懒熊体育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本站承接各类商务合作,如有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